-
浦东创新力量闪耀亚洲创业孵化版图
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昨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的浦江论坛亚洲创新创业合作盛会,不仅集中展示了前沿科技成果,更成为彰显区域招商引资成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关键窗口。该活动汇聚了亚洲多个创新活跃地区的代表机构与优秀企业,共同探讨技术革新与产业协作的新路径。 一、聚焦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本届论坛深度聚焦亚洲区域内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设置了多场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的专题研讨。与会代表们认为,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对于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至关重要。会上发布的科技创新合作倡议书,提出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畅通技术转移通道等合作计划。 二、科技创新载体的示范效应 在备受瞩目的颁奖环节中,本土科技服务载体表现亮眼,其中位于自贸试验区张江核心功能区的某信息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凭借其完善的培育体系和显著的企业成长成果,荣膺国际评选奖项。该载体自建立以来,专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集群,已形成覆盖技术研发、市场验证、资本对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三、构建创新生态的上海实践 近年来,上海持续完善"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的接力式培育体系,通过政策创新与服务升级,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此次获奖的服务机构体现了该培育模式的成功实践,其通过搭建专业技术平台、导入产业资源、建立跨境加速通道等特色服务,成功助推多家入驻企业在垂直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 四、辐射长三角的联动效应 本次论坛特别关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了跨省市的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相关方案旨在打通长三角区域的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上海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已先行探索"异地孵化+本地加速"模式,通过在重点城市设立协同创新站点,有效延伸了科技服务的辐射半径。 五、新经济形态的孵化成就 在培育成效方面,部分位于浦东的科技企业培育基地已成功助推近三百家初创企业实现技术商业化,其中多家企业经过系统性培育,已发展成为各自领域的代表性企业,部分企业形成了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并拉动社会资本数十亿元投入新兴技术领域,其培育方向充分匹配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 六、面向未来的开放创新 本届论坛同步启动了跨国创新人才交流计划,将支持更多亚洲青年科研人才来沪开展联合研发。上海正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创新社区,通过简化跨境研发物资通关流程、设立外籍人才居留便捷通道等制度创新,持续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此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其完善的创新孵化生态已成为亚洲区域创新合作的重要支点。未来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枢纽。
2025-09-01
-
软件信息服务驱动上海第三产业转型
上海市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高附加值产业聚集,带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上半年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核心引擎,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产业层级升级特征显著 上海市服务型经济占比稳步提升,其内在动能来源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突破性进展。以智能硬件协同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服务模式,已形成跨行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代表性企业通过整合芯片设计、终端制造与云端服务链条,构建起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助推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加速。 二、创新要素聚集形成复合优势 市场主体依托上海市成熟的科技研发基础与金融资源支撑,在物联网、边缘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突破。多学科交叉团队协同攻关机制日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形成创新联合体,技术转化效率显著提升。资本市场对具备实体技术支撑的创新企业关注度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三、产业融合实践取得实质突破 在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工业控制软件与智能传感设备的协同应用大幅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城市级数据中台与安防硬件的深度结合,实现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跃升。医疗健康领域涌现出可穿戴设备与远程诊疗平台的集成解决方案,推动大健康产业服务模式创新。 四、发展格局呈现多维拓展态势 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园区限制,形成核心区研发总部与近郊制造基地联动的带状集群。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创新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加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国际化进程方面,头部企业自主技术标准已实现海外输出,在共建市场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未来动能培育路径日益清晰 技术演进呈现出软硬件协同创新的明确趋势,量子计算、神经拟态芯片等前沿领域进入应用探索阶段。产业政策着力构建开放型创新试验场,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形成制度性突破。人才战略聚焦复合型工程师培养体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量年均增速保持高位。 上海市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实践表明,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现代服务业正在重构区域经济竞争力。这种由技术融合驱动的产业演进模式,为特大城市实现发展动能转换提供了实践样本。随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持续提升,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2025-09-01
-
世博园区文化产业招商助推发展新篇章
招商引资作为核心驱动力,世博地区聚焦打造上海文化产业新聚集地。依托最新规划,该区域将建设世界级城市中央活动区,整合文化、商务和休闲功能,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入驻,促进产业链协同与创新转化,预计全面激活区域经济活力,为上海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一、区域转型背景源于世博会遗产。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区进入系统性开发阶段,其场地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布局奠定基础。近期规划完成标志着由会展导向转向综合性功能区,强调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相关策略对标国际一流CBD建设标准,并与自贸试验区发展要求衔接,确保整体框架科学前瞻,规避碎片化风险。 二、规划体系突出"一区三带"结构。"一区"即标志性中央活动区,融合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等功能,推动产业生态闭环。"三带"包括现代服务业集聚带,聚焦高端服务链;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带,强化创意产出与平台联动;世界一流滨水城市生活带,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该布局通过文化主题串联,突出国际性与主题性,强化文化资源集群效应。 三、招商引资举措推动项目落地。世博地区开发管理委员会已与多家文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旨在提升文化内容供给。合作模式注重场馆活化利用,例如部分原场馆转型为综合性体验中心,涵盖运动、艺术与科技领域,丰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景。这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文化产业链条互补,避免重复建设风险。战略合作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为目标,提升区域吸引力。 四、文化环境优势发挥核心价值。世博地区拥有成熟文化生态,包括艺术空间与滨水景观带,成为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发展路径通过独到战略设计,整合数字创意与传统元素,确保前沿导向。创新主题如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规划,强化文化品牌影响力,助力上海作为全球文化枢纽的定位。此举旨在构建主题鲜明、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圈。 五、未来发展前景聚焦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将带动文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通过滨水生活带等设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长远看,该区域有望成为文化创新标杆,辐射带动上海文化产业升级,助力构建世界级活动区框架。持续优化政策支持机制,保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2025-09-01
-
松江科技影都引擎全球影视产业新生态
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引领下,上海市松江区持续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通过打造"松江科技影都"强化全产业链布局。该项目锚定国际一流标准,致力构建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影视产业生态,为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提供核心载体。 一、上海影视产业根基与发展动能 作为中国影视发源地,上海始终肩负产业创新使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松江区以上海影视乐园建设为起点,逐步培育影视土壤。历经二十余年沉淀,区域已集聚影视企业超五千家,建成多个特色影视基地,涵盖不同历史风貌场景。2017年《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1+3+X"产业格局,确立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作为"1"的核心定位,奠定产业跃升的顶层架构。 二、科技影都全链条产业体系构建 基于《松江科技影都总体发展策划》,项目聚焦三大关键领域:特效工业体系重点突破虚拟拍摄、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顶尖影棚集群采用符合国际制作标准的智能摄影棚;文化装备产业引入高端影视器材研发制造。产业体系规划为双圈层结构:核心圈层覆盖剧本创作、实景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放映及专业教育全流程;关联圈层延展至影视设备研发、主题旅游体验等衍生业态。体系设计对标好莱坞、松林制片厂等国际平台,强调技术赋能与产业协同效应。 三、多组团空间布局深化产城融合 科技影都实施差异化区域规划:车墩影视发展组团依托既有资源打造沉浸式影视文旅小镇,实现拍摄制作与公众体验融合;仓城影视发展组团构建创作孵化中心,配置共享制作空间、创业孵化器及实训基地,服务新兴影视企业;松南郊野地区创新性开发影视主题生态区,结合自然水系构建水上门户,拓展田园取景与生态拍摄场景。该布局打破传统影视基地单一功能模式,形成"创作-生产-消费"的完整闭环。 四、人才战略与资本支持双轨并进 针对产业人才缺口,实施人才激励工程、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安居保障计划、职业教育体系及人才服务机制。对经过三年系统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专业人才给予政策倾斜与重点奖励。同步引入市场化资本运作,地方主管部门已与专业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设立规模十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影视技术研发、制作项目孵化及文创企业成长,强化金融服务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五、全球影视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坐标 科技影都建设呼应全球影视产业技术变革趋势。随着虚拟制片技术普及与流媒体平台扩张,国际影视制作向高技术、集约化方向转型。项目立足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通过聚合科技创新资源与政策支持,致力于缩短与海外先进制作体系的差距。当前国际影视产业面临地域再分配窗口期,该项目的推进将增强中国影视制作国际竞争力,为亚洲影视产业走廊建设提供新支点,重塑全球影视制作资源配置版图。
2025-09-01
-
松江牵动G60科创走廊招商引资新布局
初夏时节,G60科创走廊九城在松江区启动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深化计划。上海松江区、苏州、杭州、合肥等节点城市将以产业政策联动与数字基建共享为核心,通过跨区域专项资金引导企业技术升级,为长三角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开辟新通道。 一、区域协同机制全面升级 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正式落地,破除行政壁垒成为首要突破点。松江区联合苏州、杭州等八地建立政策互惠清单制度,明确数据要素流通、技术标准互认等32项统一规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九城共建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区域内设备编码统一管理与供应链实时追溯,显著降低企业跨省市协作成本。 二、平台经济驱动产业升级 技术龙头在产业带关键节点展开战略部署。阿里云、徐工等16个国家级双跨平台联合发布百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针对苏州16万家制造企业定制轻量化改造方案,实现从设备监控到能耗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松江枢纽节点已接入嘉兴汽车零部件、芜湖机器人等5大产业集群数据,形成跨省市产能调度中枢。 三、基础设施构建安全基座 基于《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级防护规范》的区域联防体系进入实施阶段。九城联合监测中心落地合肥,对宣城新材料、金华小商品等特色产业带实施主动防御。量子通信干线在沪杭段率先完成加密通道改造,为湖州高端装备、苏州生物医药等敏感数据提供传输保障,区域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时效提升60%。 四、要素流动激活创新生态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政策首次向G9城市延伸。松江试点推行的"创新券区域通兑"机制已覆盖杭州数字安防、合肥量子技术等9大实验室,累计促成27项专利技术跨省市转化。苏州工业园区联合松江G60科创云廊搭建人才共享数据库,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师跨城服务时限缩短至24小时响应。 通过跨行政边界的资源要素高效配置,G60科创走廊正将占长三角1/4经济总量的制造能力转化为工业互联网核心竞争优势。公开信息显示,该协同体系已吸引287家专精特新企业在九城间形成配套网络,区域工业云平台接入设备量在实施半年内突破42万台套。
2025-08-31
-
市西软件园青浦崛起筑就数字产业新高地
上海市近期着力推动软件信息产业战略布局,位于青浦区的市西软件信息园正成为招商引资的关键载体。该园区聚焦高能级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创新运营模式与产城融合机制,计划分阶段实现产业能级跃升,预计2020年将达成重要发展里程碑。 一、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作为上海"一中四方"软件园区新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市西软件信息园选址青浦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其规划整合了区域交通枢纽优势与长三角生态资源,创新采用"核心区+辐射区"的空间架构。核心区重点布局研发总部与创新平台,周边配套智慧社区与商业服务带,形成15分钟产业生态圈。这种布局既规避了传统园区产城分离的弊端,又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六大重点产业提供了弹性发展空间。 二、产业生态构建路径 该园区通过三大维度构建产业生态: 首先强化基础技术支撑,重点引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其次打造垂直领域应用生态,围绕智慧物流、位置服务等领域形成解决方案集群; 最后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设立跨境技术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目前已有三十余家头部企业签约入驻,涵盖工业软件设计、医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 三、分阶段发展目标实施 根据上海市相关规划文件,园区设置双阶段发展目标: 2020年重点完成载体建设与主体集聚,新建载体面积达总体规划的40%,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至2025年将实现产业链深度整合,建成三个以上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在高端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发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万元产值能耗低于上海市同类园区基准值20%。 四、创新机制与城市赋能 园区首创"双轮驱动"管理模式: 一方面建立市场化运营主体,采用"开发者联盟"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另一方面创新治理体系,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该模式已促成青浦新城升级14条智能道路系统,开发人才公寓数量占新建住宅总量的25%,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格局。 通过系统化产业布局与机制创新,该载体正逐步显现其对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未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企业集群,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关键支撑。
2025-08-31
-
上海自贸海关高效助企报关注册三日出证
海关推行的简政放权措施显著优化了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报关企业注册时间缩短至3工作日内完成,不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增强了区域吸引力,有力支持了招商引资工作。这项革新通过精简流程、减少审批层级,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开放与贸易便利化。 一、改革背景与核心举措 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开放新窗口,在探索贸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试。海关部门响应国家简政放权政策,推出报关企业注册备案制度,取代传统繁琐的行政许可流程。新制度精简了流转环节,将原本需七级审批和四十个工作日的规定压缩至三日以内,并通过"一门式"受理机制整合企业备案事务,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二、具体实施与操作优化 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注重数字化和效率提升。海关整合数据资源,允许企业通过统一平台提交材料,实现快速处理。同时,审批事项精简后,企业仅需少数关键文件即可完成注册备案。相关管理事权的下放至属地机构,避免了多层流转带来的延误,为进出口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负担。 三、企业获益与实证成效 新制度推行以来,企业普遍反映效率大幅提升。以自贸区为例,供应链类企业通过备案制实现当天办结业务,避免了长周期审批对资金周转的阻碍。区域统计显示,海关改革后企业注册积极性提高,备案申请数量持续增长。这项变化不仅优化了企业运营,还间接促进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范围。 四、拓展改革范围与综合效应 除报关注册制度外,海关还将关税减征、延期缴纳等审批权限下放至隶属海关。此举便利了企业税款管理,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整体海关改革体系结合自贸区特色,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同时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参与自贸区内发展。 五、长效影响与发展展望 上海自贸区海关的简政放权举措,被视作全国海关改革的试验田。其经验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拓展到其他区域,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投入国际市场。未来,海关将持续优化服务,强化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坚实支撑。
2025-08-31
-
上海自贸区创新红利赋能招商引资新篇章
招商引资正迎来新机遇。202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自贸区创新通知,旨在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速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全球资本流入提供便利化支撑。该举措全面强化了改革创新导向,着力打通发展堵点,助力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在改革授权方面强化地方自主探索。风险可控前提下,下放关键权限至自贸试验区,支持区域大胆先行先试。例如,上海自贸区重点推进投资审批简化,通过权限下沉减少行政环节,2023年已试点多项制度优化方案,显著缩短项目落地周期。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提升了市场准入效率,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灵活的基础环境。 二、试点探索聚焦创新领域的实践应用。在金融、贸易等关键领域展开试验,自贸试验区成为新机制孵化场。广东自贸区推动跨境资金流动改革,通过设立试点项目加速资金周转;同时,贸易便利化措施在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2023年实现了电子单证互认制度,有效减少通关时间。此举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堵点,为招商引资铺平道路。 三、对外开放层级深化释放市场活力。基于现行外资负面清单,推动准入后障碍消除,打破隐性壁垒。2023年,相关政策放宽外资企业在建筑设计和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资质限制,允许更多国际资本参与市场。如天津自贸区引入外资机构参与工程建设,显著扩大引资范围。这不仅吸引高端资源,还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 四、政策扶持体系精准赋能新兴产业发展。针对自贸试验区短板提供定向支持,加速新业态培育。2023年,多地通过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促进数字化经济和绿色能源等新产业,引导产业升级。例如,浙江自贸区聚焦数字经济扶持,搭建孵化平台,推动新动能转化,形成招商引资的有效拉动力。 五、特色功能定位驱动差异式创新发展。根据各自贸试验区独特定位设计针对性举措,实现错位竞争。2023年,专项措施在特定自贸试验区如海南和福建等区域实施,其中海南自贸港强化旅游业开放政策,福建自贸区对接海洋经济创新,通过个性化探索提升区域竞争力。此举确保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形成示范效应。 深化自贸试验区创新正成为全球合作重要窗口,2023年以来的政策红利正加速各地经济动能提升。未来,自贸区将依托持续改革激发新活力,为中国开放贡献更大动力。
2025-08-31
-
上海自贸区打造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新高地
在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海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与招商引资,正加速形成世界级国际航运营商环境。依托自贸区政策红利,浦东集聚了船舶管理、仲裁服务、高端人才等核心要素,推动航运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成为全球航运资源布局中国的战略支点。 一、制度突破激活船舶管理市场 上海自贸区率先取消外资船管企业准入限制,吸引全球头部企业落户。国际知名船舶管理公司陆续在浦东设立独资子公司,带动船舶维修、船员培训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自贸区推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外资企业提供了透明化、标准化的运营环境,相关案例已被纳入全国复制推广经验。 二、法治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内首个专业海事仲裁机构入驻浦东后,发布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造船合同文本,打破西方长期垄断的航运规则制定权。同步引入航空仲裁机制,形成覆盖海空两域的争议解决体系。配套建设的海事司法鉴定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风险评估等专业化服务。 三、人才培育强化产业根基 浦东首创国际航运人才双认证体系,联合国际权威机构开展职业资格互认。通过建立覆盖船舶经纪、物流管理等领域的培训基地,已累计培养专业化人才超10万名。这种政企协同的育人模式,有效缓解了高端航运服务人才短缺问题。 四、枢纽能级支撑全球资源配置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作业效率。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前三,通过扩建第三跑道等设施强化中转功能。多式联运体系加速完善,外高桥港区实现江海直达与沿海捎带业务联动。 五、新兴业态完善产业生态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等国际组织在浦东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航运金融、保险等衍生服务创新发展。国内首家LNG船舶管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绿色航运技术应用取得突破。亚洲船级社中心的运作,促进了船舶检验标准与国际接轨。 目前浦东已形成涵盖6000余家航运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构建起立体化发展格局。未来将通过深化自贸区改革,进一步优化船舶登记、资金结算等关键环节,持续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2025-08-31
-
上海自贸区多措并举打造全球投资新高地
作为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自贸区近年来通过制度创新与功能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2017年,区域围绕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等领域推出一系列突破性举措,旨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生态体系。 一、深化服务业开放与产业集聚 2017年,上海自贸区重点推动职业培训、旅游产业、增值电信等领域的规模效应建设,同步拓展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务业开放试点。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并在洋山保税港区、机场综合保税区实施区港一体化改革,提升跨境贸易效率。数据显示,区域当年新增服务业外资企业占比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跨境服务贸易创新案例。 二、优化跨境投资全链条服务 为便利企业全球化布局,上海自贸区升级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整合信息共享、合规咨询等功能,简化跨境资金流动审核流程。同时,推行“一窗式”审批机制,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动态调整事项覆盖率达90%以上。这些措施使得2017年区域对外投资备案规模同比增长,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三、推进监管创新与信用体系建设 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上海自贸区当年分类调整441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证照分离”试点范围,前置审批精简幅度超预期。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跨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归集企业信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框架逐步完善。 四、强化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协同 金融领域,上海自贸区探索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启动人民币全球服务网络建设,并建立技能人才国际交流平台。同步上线的金融综合监管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高风险交易行为,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等违规活动,全年金融纠纷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 上海自贸区通过系统性制度供给,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度与市场活力。2017年实施的改革举措,为后续建设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奠定了实践基础,其经验已逐步复制推广至其他自贸试验区。未来,区域将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引领作用。
2025-08-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